•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新闻中心
  • 党建专栏
  • 教学管理
  • 学生工作
  • 产教融合
  • 科研工作
  • 人才招聘
  • 下载专区
  • 信息公开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机器人工程学院“3+1”联合培养模式落地 首批学子奔赴企业开启实践征程

    时间:2025-09-20作者:刘得星来源:【机器人工程学院】

    近日,温州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首批“3+1”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正式启程,奔赴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学习。20名来自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在学院领导与企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实践征程。这一举措不仅是学院落实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要求的重要实践,更是通过“3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企业实践”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步。        

    图片 1.png

    四链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学院严格遵循工信部提出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要求,以温州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聚焦精密制造、智能传感等关键技术领域。在产业学院院长陈逢军、副院长叶云洋的的统筹规划下,学院构建了“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3+1”培养模式,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该模式采用“双导师制”培养体系,按照“基础筑基-技能强化-实践突破”三阶段递进式培养路径,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无缝对接。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建立了实践成果学分兑换机制,并为考核合格者提供企业优先录用资格,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1.jpg

    校企合作,打造定制化实践平台。作为学院首次推行的“3+1”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学院从温州市众多企业中精选五家“专精特新”企业,构建了专业对口、优势互补的实践平台。机械工程专业携手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开展精密模具设计等实践项目;机器人工程专业则与亚龙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恒丰泰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协同创新,共同开发工业机器人产线调试等核心技术实践方案;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合兴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正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聚焦新能源连接器研发等前沿领域。通过“一专业一企业一方案”的定制化培养模式,确保每位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锤炼专业技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过渡。         

    2.jpg

    产教联动,构建就业直通机制。在出发仪式上,学院领导以“弘扬工匠精神,锻造卓越技能”为主题寄语学子,强调实践学习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代表在发言中充满信心地表示:“我们将牢牢把握在亚龙智能参与工业机器人调试项目的宝贵机会,努力实现从理论图纸到实际产品的技术跨越,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保障培养质量,校企双方通过三方协议明确权责划分,并创新性地植入“实习即预聘”条款,构建起“学习-实践-就业”的无缝衔接机制,为学生职业发展铺设绿色通道。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强化了校企协同育人实效,更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性。

    3.jpg

    目前,学院已建成5个产业学院学生培养基地,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推行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产业学院副院长叶云洋表示:“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产业学院规模,计划培养超过100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积极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项目,致力于将学院打造成为区域产教融合的示范标杆。”此次实践标志着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更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学院将以此次“3+1”联合培养模式为契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协同、项目驱动、实践赋能等创新举措,着力培养更多契合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