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互访共探产教融合路径——湖南代表团一行来访温州理工学院开展专题交流
时间:2025-07-21作者:杨锐来源:【机器人工程学院】
为加强高校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区域产教融合纵深发展,2025年7月3日,湖南院校代表团在石院长带领下到访温州理工学院。双方围绕“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对比”“智能制造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温州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陈逢军副院长(主持工作)、叶云洋、吴明翔、洪秋等老师热情接待来访一行,并介绍学院发展情况与改革经验。
本次校际交流为两地高校构建了互学互鉴、优势互补的平台,也为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
深耕专业建设,强化多学科融合育人体系
座谈伊始,温州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副院长陈逢军教授系统介绍了学院的整体架构与专业布局。他指出学院前身为“智能制造与电子工程学院”,目前设有机械工程(省级特色专业)、机器人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3个本科专业,拟增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院下设6个科研团队,重点聚焦精密制造、机器人控制等关键领域,现有教师博士化率达到65%,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湖南代表团则分享了依托国家级实训基地推动专业群建设的举措,尤其在电气工程转型对接新能源产业方面的探索举措。双方均强调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以武汉科技大学整合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为例,呼吁构建更契合产业升级需求的课程框架和实践平台。
打造育人协同体,深化“3+1”融合模式
在产教融合路径方面,叶云洋教授表示学院将重点建设“3+1”联合培养机制,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进入企业开展岗位实践,由企业导师“一对一”指导毕业设计与实训,切实打通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通道。
学院还依托温州市“博士创新站”政策,推动博士教师每人对接2家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实现科研服务与教学实践双向赋能。这一模式与“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契合,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
湖南代表团表示高度认同,并提出借鉴温州“区域产教联合体”的模式,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构建专业群协作机制,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与产业需求对接。会上还提及武汉商学院通过共建工业机器人训练基地、共享设备平台等方式,有效缓解教学资源瓶颈,为校企融合提供了实践样板。
聚焦教学改革,促进高职与本科互补共进
针对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双方围绕实践课程占比、课程模块设计、人才分类培养展开交流。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分享了“机械系统制造与装配”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成效,通过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推进教学内容与产业岗位对接。同时,多样化生源背景下,分类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也成为优化课程结构的重要抓手。
湖南院校代表表示,将以本次交流为契机,试点模块化课程改革,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温州理工学院则表示,未来将持续拓展“3+1”联合培养合作企业数量,预计新增10家重点面向新能源、高端制造领域的优质企业。同时,学院也将统筹整合实验室资源,打造“边学边做”式实训教学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工程素养与岗位适应力。
共绘合作蓝图,搭建区域协同育人新平台
会议最后,双方一致表示本次交流拓展了思路、凝聚了共识,将持续保持常态化互访调研机制,探索校际合作、师资互派、成果共育等务实路径。湖南代表团表示将深入研究温州产教融合推进机制,结合自身基础调整专业结构;温州理工学院也将深化实践平台建设,积极回应地方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
本次校际对话不仅为推动“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探索提供了可行经验,也为跨省职教协作机制构建起良好示范,展现了区域高校围绕产业升级主动求变、共谋发展的大格局。